采购
产品
供应
企业
近日,中国信通院西部首个深度观察报告会——2025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会西部分会场活动在重庆举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潘科在发表“助力重庆‘智改数转’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主旨报告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
经历三个阶段,转型路径不断明晰
“近10年来,重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历经了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三大阶段。” 潘科认为。
2014年,《重庆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4-2018年)》出台。此后4年,此《行动计划》成为重庆推动两化融合工作的顶层文件。这期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了生产方式变革,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埋下了伏笔。
2018年,《重庆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出台,成为重庆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纲领性文件。2018年也因此成为重庆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元年。此后几年,以网络、平台和安全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落户重庆;重庆培育了中冶赛迪、忽米网、广域铭岛3个国家级“双跨”平台(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市级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全市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2023年,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新的阶段。6月,《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7年)》出炉,全市数字化转型目标逐步从促建向促用转化。2024年,重庆又出台《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天工焕新”行动计划》,清晰描绘了下一步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
纵观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历程,潘科发现,重庆企业的数字化基本遵循了先进行生产自动化、生产财务、研发生产一体化为主的内部管理数字化改造,以促进企业自身降本增效。
在此基础上,企业针对销售、供应链、服务进行外部协同的数字化改造,以实现市场拓展和服务延伸。最终,再返回企业本身,进行智能化升级,以实现对供应链的管理。
“聚焦到细分行业,各自的数字化转型又有不一样的特点。”潘科说。
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由于行业特殊性,自动化已成为标准化产品生产的标配,是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不过,在后续改造过程中,处于整车厂供应链内的企业和不是整车厂供应链内的企业,改造方向出现分化——前者转型重点多为让自身系统与整车厂贯通,一般来讲对研发设计的需求较弱;后者转型重点更多是让自身经营成本降低,主要聚焦在生产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
“总体来看,近年来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断明晰,产业特色逐渐凸显,取得了积极成效。”潘科表示。
转型平均水平处于二级,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差距
但客观而言,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还有待提升。
近年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一直发挥智库作用,为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开展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其中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其依托智能制造供应商联盟,联动众多数字化服务商共同建立了“1个产业联盟+42家服务机构+400余名专家学者”的第三方评价模式,共同为各区县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工作提供服务。目前,全市已经诊断企业1800余家。
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该院已结合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联合业内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面向全市30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了诊断工作。
“通过多轮诊断评估,我们发现,目前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平均水平仍处于二级(级数越大,代表水平越高),其中处于二级及以下企业的占比超过6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等指标,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差距。”潘科说。
从企业规模来看,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总体呈现出大型企业重融合,中型企业重集成,小型企业重环节的特点。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普遍高于中小企业,平均处于3至4级水平。
其中,大企业注重探索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关注关键业务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关键业务活动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小部分产业链龙头企业、集团核心企业,还开启了平台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
中型企业更注重集成多个业务环节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开发利用,实现对设计、生产、服务等流程的优化,提升预测预警、自主决策的能力。
小企业一般注重应用“小快轻准”的产品,去推动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单个关键业务活动环节的效率提升。
不同行业转型水平高低不一,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居首
从行业来看,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也有差别。同时,在同一行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也是高低不一。
譬如,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四大行业中,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最高。“但深入细分产业链环节,我们发现上中下游数字化转型水平差异较大。”潘科说。
其中,上游企业重点聚焦在原材料、元器件生产领域,多数企业数字化水平在初级阶段;中游和下游企业多集中在发展和先进阶段。
由于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本身的上下游关联性较强,上游企业较低的数字化水平极大地限制了产业链协同联动,导致产业供应链协同不足,供应端和需求端未能贯通,影响生产。
上述四大行业中,数字化转型水平排在第二至第四的分别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
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呈现整车企业转型相对成熟,零部件企业转型快速追赶的发展态势。从调研情况来看,整车企业高度重视自身供应链管理和生产管理体系优化,数字化程度推进较快,平均得分达到了81.1分,评为4级;零部件企业因规模较小、利润率较低等原因,数字化转型推进较为缓慢,得分仅为39.12分,评为1级。
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业中,不同细分产业间的数字化转型水平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比如,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无人机及通航装备、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以及单体利润率较高的内河船舶产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标准化程度低的智能制造装备和规模较小的智能电梯、山地农机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较低。
从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来看,其突出特点则是行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其中,预制菜、火锅食材等细分产业大多已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水平整体较高。但果蔬、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方式多为合作社模式,员工多以当地农村居民为主,经营管控较为粗放,缺少相关数字化设备和信息系统,数字化水平整体较低。
面临诸多挑战,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
展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数字化转型大军中,重庆制造业数字转型值得期待。
“比如,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中,越来越多的上游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目前,其中近70%的企业已经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工作。”潘科表示。
而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重庆超过一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接近60%的企业未来3年还将继续开展数字化转型。潘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重庆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可能会迎来一波小高潮。
在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行业,重庆很多企业转型意愿也较高,也有较高的资金投入水平。并且,这些企业在自主决策权、长期投资能力、服务商推介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未来,细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装备领域“智改数转”的主攻方向。
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行业,尽管中药材、果蔬、粮油等细分产业的数字化程度较低,但仍有不少企业有较强的转型意愿。“对于这样一个未被充分开发的市场,我们看好其未来发展空间。”潘科说。
尽管如此,未来,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
以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行业为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调查,该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四大挑战:非标产品多,个性化需求多,标准成果复制难;产品种类多,系统建设复杂,成本投入大;企业协作多,跨企业协同难,沟通成本高;研发设计多,模拟仿真难,需要较深行业技术沉淀。
而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行业,重庆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尚存在三大难点。一是种植过程未实现完全自动化,数字化转型缺乏基础;二是需求侧企业规模较小,利润不高,数字化投入少;三是数字化转型启动晚,解决方案供给不足,服务商进入成本高。
面对这样的现状,下一步,重庆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应如何发力?
潘科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他认为,在需求侧,企业应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方法,全面做好自身要素保障。一方面,需要“客观梳理现状,合理描述需求”,建立与企业战略规划相匹配的数字化规划蓝图,形成数字化总体推进的应用架构、集成架构、部署架构,全方位指导企业各项数字业务开展;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完善组织机制、科学配置要素”,建立与自身文化相吻合的推进机制,做好机制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
在供给侧,政府部门及服务机构等需深刻把握赋能机理,有序推进行业数字化;“集中优势资源,适配转型需求”,建立支撑性好的赋能体系。
一是统筹谋划、优化标准,顺应技术趋势,深研产业属性,优化评价标准。
二是开展行业诊断、企业画像,持续推进数字化诊断,提炼难点,对症制定专项方案。
三是完善政策、优化资源,牵引释放企业发展需求,并引育数字服务优势资源。
四是开放交流,引育人才,进一步拓宽技术项目合作平台,壮大人才培育支撑体系。
五是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构建产业中试平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补强技术全过程服务能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